医疗损害赔偿中医疗行为的法律定位是怎样的?


在医疗损害赔偿中,准确理解医疗行为的法律定位至关重要。下面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其法律定位。 从法律性质上看,医疗行为通常被视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在患者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与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服务合同关系时,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就负有提供符合专业标准的医疗服务的义务。这就好比在一场交易中,患者支付了医疗费用,就有权获得相应质量的医疗服务。我国《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规定,为这种医疗服务合同关系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例如,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在医疗服务中,虽然很多时候没有书面合同,但患者挂号就诊等行为就意味着与医疗机构达成了口头合同。 从侵权责任角度而言,医疗行为可能引发侵权责任。当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并且这种过错导致患者受到损害时,就构成了医疗侵权。《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明确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里的过错包括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行为。比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因疏忽大意导致患者身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这就属于医疗过错,医疗机构需要为此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在医疗损害赔偿的认定过程中,医疗行为的合法性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合法合规的医疗行为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医疗活动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如果医疗行为违反了这些规定,那么在医疗损害赔偿中,医疗机构将面临更严格的责任认定。例如,没有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擅自开展诊疗活动,一旦造成患者损害,这种非法的医疗行为将使责任主体承担更重的法律后果。 此外,医疗行为的专业性也是其法律定位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医疗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于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的判断往往需要借助专业的医学知识和鉴定。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会委托专业的医疗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以确定医疗行为与患者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这种专业鉴定结论在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中具有重要的证据作用。 综上所述,医疗损害赔偿中医疗行为的法律定位是多方面的,既涉及民事合同关系,又可能引发侵权责任,同时还与医疗行为的合法性和专业性密切相关。准确把握这些法律定位,对于维护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公正合理地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