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哪些措施?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以下为您详细介绍相关措施以及对应的法律依据。 家庭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履行监护职责,创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预防犯罪教育负有直接责任,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树立优良家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比如,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和心理变化,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也承担着重要责任。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依据该法第二十五条,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心理辅导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有着深远影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活动,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维护学校周围治安,及时掌握本辖区内未成年人的监护、就学和就业情况,组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的管理,禁止未成年人进入不适宜的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对这些社会力量的责任和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此外,对于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法律也规定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则要进行专门矫治教育。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体系,旨在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