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属于什么法律行为?


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因对治疗方案与治疗结果有不同的认知而导致的纠纷等。从法律层面来看,医疗纠纷可能涉及多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行为。 首先,大部分医疗纠纷属于民事法律行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是一种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当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未能按照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履行义务,比如存在医疗过错、违约等情况,给患者造成损害时,就构成了民事侵权或者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的相关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明确了医疗机构在医疗纠纷中的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其次,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医疗纠纷可能涉及刑事法律行为。如果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造成患者死亡或者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的,可能会构成医疗事故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里的“严重不负责任”包括擅离职守、违反操作规程等行为。 此外,医疗纠纷还可能涉及行政法律行为。当医疗机构或者医务人员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时,卫生行政部门可以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例如,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如果发现医疗机构存在超范围执业、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等违法行为,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给予警告、罚款、吊销执业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总之,医疗纠纷的法律行为性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不同性质的法律行为对应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法律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