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涉嫌帮信罪但没有收益该怎么判?


未成年人涉嫌帮信罪但没有收益的判决情况,需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具体年龄以及犯罪情节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 首先,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 - 若未成年人未满12周岁,根据法律规定,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但成年后若再次涉及类似情况,将会结合当时的年龄和具体情节进行处理。 - 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而帮信罪不属于此列,所以一般此年龄段涉帮信罪且无收益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才应当负刑事责任,帮信罪不在此范围内,因此通常也无需承担刑事责任。不过会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次,关于帮信罪本身的量刑: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虽然没有收益,但如果其帮助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依然可能被定罪量刑,不过会综合考虑其行为性质、情节严重程度、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个人具体情况等,如是否是初犯、有无悔罪表现等,来做出最终的公正合理判决。例如,如果未成年人只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偶尔提供了一些轻微的帮助,且未造成严重后果,可能会判处较轻的刑罚甚至缓刑等。 总之,对于未成年涉嫌帮信罪但没有收益的情况,法律会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特点,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尽量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