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吸收公众存款非法放贷会怎么处理?
个人吸收公众存款非法放贷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涉及到多个法律层面的问题,下面为你详细分析。
首先,个人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可能触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里所说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就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通俗来讲,就是没有经过正规金融监管部门的许可,向很多不特定的人借钱,还承诺会还钱和给利息。
其次,非法放贷行为,如果情节严重,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或者超越经营范围,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是指2年内向不特定多人(包括单位和个人)以借款或其他名义出借资金10次以上。
对于量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犯非法经营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总的来说,个人吸收公众存款非法放贷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一旦被认定构成犯罪,不仅会面临刑事处罚,还可能会被要求返还违法所得,赔偿受害人的损失等。所以,在进行任何金融活动时,都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避免陷入法律风险。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