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结束后,解除了是否仍可能面临起诉风险?
我之前被取保候审了,现在取保候审结束也解除了,但心里还是不踏实,特别想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后面到底还有没有被起诉的可能,具体在什么情况下还会被起诉呢?
展开


取保候审结束后,解除了仍然可能面临起诉风险。以下为你详细解释: 首先,要明确取保候审的性质。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目的是在一定条件下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外等待处理结果,它并不代表案件已经完结。就好比一场比赛,取保候审只是比赛过程中的一个特殊规则,而不是比赛结束的哨声。 其次,法律有明确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这意味着即使取保候审结束并解除了,只要案件还没有撤案,司法机关仍然会根据调查情况决定是否起诉。例如,在一些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可能先被取保候审,解除后若查明其确实存在挪用资金等犯罪事实且证据确凿充分,依然会被起诉。 最后,关于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检察机关会根据案件的证据情况来决定是否起诉。如果经过侦查,发现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即便解除了取保候审,也会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机关经审查后,如果认为符合起诉条件,就会向法院提起公诉。一般来说,检察院应在一个自然月内做出是否正式提出公诉的决定,对于涉及重大或复杂情节的案件,可适当延长至十五个工作日进行判断;犯罪嫌疑人事先认罪并同意接受判决,且满足快速审判程序适用条件者,应该在十日内做出决定;对于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一年的案件,则可延长至十五个工作日进行处理。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