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会议有哪些相关规定?


庭前会议是指在正式开庭审理前,由审判人员召集控辩双方,对案件的有关程序性问题或者其他问题进行了解、听取意见,从而确定庭审重点,保证庭审顺利进行的一项诉讼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这就明确了庭前会议的适用阶段是开庭以前,参与主体包括审判人员、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以及诉讼代理人。 庭前会议主要解决的是与审判相关的程序性问题。比如回避问题,如果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等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可以在庭前会议中提出回避申请。对于出庭证人名单,控辩双方可以在庭前会议中确定哪些证人需要出庭作证,避免在庭审过程中突然提出新的证人,影响庭审的正常进行。非法证据排除也是庭前会议的重要内容,如果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认为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情形,可以在庭前会议中提出,由审判人员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庭前会议的召开方式通常是由审判人员主持,控辩双方就相关问题进行陈述和辩论。审判人员在听取双方意见后,可以根据情况作出处理决定。例如,如果对回避申请经审查认为理由成立的,应当决定有关人员回避;如果认为理由不成立的,应当驳回申请。 对于庭前会议中达成的共识和处理结果,具有一定的效力。控辩双方应当遵守,庭审过程中一般不再对已经在庭前会议中解决的问题进行重复讨论。但如果出现新的情况或者理由,经审判人员许可,也可以再次提出相关问题。 庭前会议制度有助于提高庭审效率,保障庭审的顺利进行,确保司法公正。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应当重视庭前会议,积极准备相关材料和意见,充分利用庭前会议解决程序性问题,为庭审做好充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