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被盗手机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购买被盗手机涉及到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下面为你详细解释相关的立案标准。首先,我们要明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这个概念。通俗来讲,就是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是通过犯罪手段得来的,还去帮忙隐藏、转移、收购或者以其他方式处理,这种行为就可能构成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而关于立案标准,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明知是盗窃、抢劫、诈骗、抢夺的机动车,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的规定,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定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一)买卖、介绍买卖、典当、拍卖、抵押或者用其抵债的;(二)拆解、拼装或者组装的;(三)修改发动机号、车辆识别代号的;(四)更改车身颜色或者车辆外形的;(五)提供或者出售机动车来历凭证、整车合格证、号牌以及有关机动车的其他证明和凭证的;(六)提供或者出售伪造、变造的机动车来历凭证、整车合格证、号牌以及有关机动车的其他证明和凭证的。对于除机动车以外的一般财物,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也就是说,如果购买的被盗手机价值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同时你又明知该手机是被盗的,就可能会达到立案标准。但如果确实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的,一般不构成犯罪。不过,即便不知情,也需要配合警方调查,将手机返还给原主人。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明知”不能仅仅依据嫌疑人的口供,而是要结合交易的时间、地点、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例如,如果交易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交易地点比较隐蔽,交易时间是在深夜等,这些都可能被认定为“明知”的情形。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物品,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