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生产许可证的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生产许可证是国家为了保证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依照法定程序,对具备生产条件并能保证产品质量的企业,准予生产列入目录产品的凭证。而买卖生产许可证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通常来说,买卖生产许可证可能存在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联系沟通阶段。在这个阶段,买卖双方会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联系,比如通过中间人介绍、网络平台发布的非法信息等方式相互接触。双方会初步交流买卖生产许可证的意向、价格、交易方式等基本信息。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不允许买卖生产许可证。这种联系沟通的行为其实已经违反了相关法规精神。 第二个阶段是协商确定细节阶段。买卖双方会进一步就生产许可证的具体情况,比如许可证的有效期、适用范围、是否有附带条件等进行协商。同时,也会对交易的具体条款进行详细讨论,包括付款方式、交付时间等。一旦双方达成一致,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非法的交易约定。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行政许可证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生产许可证属于行政许可的一种,所以这种交易约定是不被法律所认可的。 第三个阶段是实施交易阶段。双方按照之前协商好的内容,进行生产许可证的交付和款项的支付。卖方将生产许可证相关文件或信息交给买方,买方支付相应的金钱。这是整个买卖行为的实质阶段。完成交易后,不仅买卖双方的行为都构成了违法,而且如果后续因为使用该非法获得的生产许可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了产品质量问题、危害公共安全等后果,相关责任人还可能要承担更严重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法律责任。比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如果情节严重,可能会构成非法经营罪等罪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