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什么犯罪会被引渡?


引渡是指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已被他国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从法律层面来看,会被引渡的犯罪通常有一定的判定标准。 首先是双重犯罪原则。这意味着被请求引渡人的行为,依照请求国和被请求国的法律都构成犯罪。简单来说,只有当这种行为在两个国家的法律中都被认定为犯罪时,才有可能进行引渡。比如,请求国认为某人的盗窃行为构成犯罪,同时被请求国的法律也把这种盗窃行为规定为犯罪,这就满足了双重犯罪原则的基本要求。我国《引渡法》第七条规定,外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引渡请求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才能准予引渡:(一)引渡请求所指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请求国法律均构成犯罪。 其次是可罚性要求。一般要求犯罪行为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通常是可能被判处一定刑期以上刑罚的犯罪。不同国家对于可罚性的具体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是针对较为严重的犯罪。例如,可能是被判处一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行为才符合引渡条件。 此外,一些国际条约和双边引渡条约会明确列举可引渡的犯罪类型。常见的可引渡犯罪包括谋杀、绑架、贩毒、恐怖主义犯罪、贪污腐败等严重犯罪。这些犯罪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是国际社会共同打击的对象。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犯罪行为符合上述条件,也不意味着一定会被引渡。被请求国还会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被请求引渡人的人权保障、是否存在政治迫害嫌疑等。如果被请求引渡人的生命、自由可能会受到不公正对待,或者存在政治因素干扰,被请求国可能会拒绝引渡请求。我国《引渡法》第八条规定了应当拒绝引渡的情形,比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被请求引渡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在收到引渡请求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司法机关对于引渡请求所指的犯罪已经作出生效判决,或者已经终止刑事诉讼程序的等。 总之,会被引渡的犯罪通常是符合双重犯罪原则、达到一定可罚性标准且在相关条约列举范围内的犯罪,但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各国法律和实际情况来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