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了银行24天还不上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欠了银行24天还不上,会产生以下一些后果: 首先是金钱方面的损失,会产生罚息。这是银行对于逾期还款的一种惩罚方式。打个比方,如果是信用贷款出现逾期,贷款机构除了会打电话提醒你还款之外,利率还会上浮,上浮后的利率产生的利息就是每天的罚息。 其次,会产生不良信用记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全国联网了,只要在银行办理过借贷业务等,银行都能查到信用报告。一旦有了不良记录,以后再想办信用卡或者贷款,银行审核时就会慎重对待。比如可能要求你提供抵押、担保,或者降低贷款额度、提高贷款利率,甚至直接拒绝给你贷款。 从法律依据上来说,《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你没有按时还款,已经违反了和银行的约定。 虽然一般欠银行24天还没到银行起诉的地步,但如果一直拖欠不还,超过3个月仍未缴款,贷款机构会依法催收到期贷款,按照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抵押或质押合同)的约定,向法院起诉。法院会采取财产保全等措施,像冻结贷款人以及贷款担保人的所有银行帐户上的存款,查封已抵质押的财产等。判决下来后,还会依法强制执行财产来清偿银行的贷款损失,这包括贷款本金、利息、逾期利息和罚息,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诉讼费用,处置抵押(质押物)物变现时产生的相关费用等。 要是有能力却拒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那还将受到法律制裁。如果借款时有担保人,在债务人不能偿还的情况下,担保人要承担偿还责任。 相关概念: 罚息:是贷款逾期后,银行在原贷款利率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计算的利息,作为对逾期还款人的惩罚。 不良信用记录:指个人在金融机构的借贷等信用活动中,因违约等行为产生的负面记录,会影响后续信用业务的办理。 财产保全:是法院为了保证将来判决生效后能得以执行,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的标的物采取的限制其处分的强制措施。 强制执行:是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强制力量,根据发生法律效力文书明确具体的执行内容,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