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被未成年人骗钱了该怎么办?


如果未成年人被未成年人骗钱了,以下是一些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涉及的法律规定。 首先,发现孩子被骗钱后,要尽快通知家长。因为未成年人在处理这类事情上经验和能力有限,家长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由家长出面保留证据,比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通话录音等,这些证据对于确定被诈骗金额和后续处理非常关键。然后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这是因为诈骗罪属于刑事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 关于骗钱的未成年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要依据年龄判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若实施诈骗的未成年人未满十六周岁,在法律层面上一般无需对其进行刑事追究;若已满十六周岁,就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不过,考虑到他们是未成年人,法律会给予适当的宽大处理,即从轻或减轻处罚。 对于诈骗罪的量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但如果涉及犯罪事实轻微,未达到立案标准的,公安机关有可能不予立案,具体情况要结合实际而定。 总之,及时报警并保留好证据是非常重要的,后续由公安机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侦查处理。如果符合立案标准,会依法追究骗钱未成年人的责任,如果不符合立案标准,也可以通过民事途径要求对方返还被骗款项。 相关概念: 刑事责任:指犯罪人因实施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按刑事法律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种刑事责任。 立案标准:是判断案件是否成立的初始标准,不同的犯罪类型有不同的立案标准,只有达到相应标准,公安机关才会立案侦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