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同和合同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合同的概念。合同在法律上指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简单来说,就是双方或多方为了实现一定目的,明确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而达成的一种约定。这一概念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条,该条规定“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约定,比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赠与合同、委托合同等等。只要是符合合同成立要件的协议,都可以被称作合同。 而经济合同,其实它是合同的一种特殊类型。经济合同主要是指具有经济内容的合同,通常发生在生产、流通领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订立的。它强调的是合同的经济属性,一般涉及到商品的交换、货币的流转、劳务的提供等经济活动。在过去,我国曾有专门的《经济合同法》来规范经济合同,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施行,经济合同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概念存在,而是统一适用民法典合同编的规定。 从适用范围来看,合同的适用范围更加宽泛,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合同,还包括一些非经济领域的合同,比如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约定性质,但它们不适用合同编的规定,而是适用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而经济合同主要聚焦在经济活动方面,像企业之间的原材料采购合同、产品销售合同、运输合同等都属于经济合同的范畴。 在法律要求上,所有合同都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合法等基本原则。经济合同除了要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外,由于其经济活动的特殊性,可能还会受到一些行业法规、市场监管规定的约束。例如,金融领域的借款合同,除了要符合民法典合同编的规定外,还需要遵守金融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总的来说,经济合同是合同大家庭中的一部分,合同的概念更为宽泛,经济合同更侧重于经济活动方面。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签订哪种类型的合同,都需要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