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活动中,合同是保障各方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书,但有些人却利用合同进行诈骗活动,给他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怎样才能被定为合同诈骗呢?这需要从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来进行分析。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 客体方面:合同诈骗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以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而合同诈骗行为破坏了这种规范管理秩序,同时也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权益。例如,在一些虚假的工程项目招标合同中,诈骗者通过虚构项目信息,吸引众多企业参与投标并收取保证金,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招投标管理秩序,也使受害者的财产遭受损失。
- 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
- 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比如,甲虚构了一家工厂,并以该工厂的名义与乙签订了货物采购合同,收取乙的货款后消失不见,这种行为就属于此种情形。
-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例如,丙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伪造了房产证作为抵押担保,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这种行为就可能构成合同诈骗。
-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例如,丁本身没有生产能力,却先与戊签订了一份小额的产品供应合同,并部分履行,让戊相信其有生产能力,然后再与戊签订大额合同,收取货款后却无法供货。
-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例如,己收受了庚支付的货款后,关闭店铺、切断联系,携款逃跑,这种行为明显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 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这是一个兜底条款,用于涵盖其他未明确列举但本质上属于合同诈骗的行为。
- 主体方面:合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组织。只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都可能成为合同诈骗罪的主体。
- 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也就是说,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骗取他人财物,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例如,在上述案例中,诈骗者都是有意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他人财物,而不是因为疏忽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合同无法履行。
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张某谎称自己有一批优质的电子产品库存,与李某签订了买卖合同,李某支付了20万元的货款。然而,张某实际上并没有这批货物,收到货款后也没有按照约定供货,而是将货款用于个人消费,并且拒绝退还货款。在这个案例中,张某以虚构货物的方式,在签订合同过程中骗取了李某的财物,且数额较大,其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实用法律建议
- 签订合同前:要对对方的主体资格、信誉状况、履约能力等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比如,核实对方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财务状况等信息,避免与不具备履约能力或者信誉不佳的人签订合同。
- 签订合同时:要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保合同内容明确、具体,避免出现模糊不清或者歧义的条款。特别是关于合同标的、价格、付款方式、交货时间、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要认真协商和确定。
- 履行合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对方的履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发现对方有违约或者欺诈的迹象,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暂停履行合同、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或者解除合同等,以避免损失的扩大。
- 遭遇合同诈骗后:要及时保留相关证据,如合同文本、付款凭证、交货凭证、聊天记录等,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等方式,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赔偿自己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