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即酒后驾车,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备受关注的交通违法行为。然而,酒驾是否构成犯罪,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相关法律条文来进行判断。
酒驾的法律界定
酒驾在法律上分为饮酒驾驶和醉酒驾驶两种情况。二者的区分标准主要依据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来判定。根据我国《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国家标准(GB19522-2010)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属于饮酒驾车;而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则属于醉酒驾车。
不同酒驾情形下的法律定性
- 饮酒驾驶不构成犯罪的一般情形:在多数情况下,如果仅仅属于饮酒后驾驶(血液酒精含量大于等于20mg/100ml且小于80mg/100ml),尚不涉及刑事犯罪,属于交通违章行为。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例如,张三在一次聚会后饮酒,血液酒精含量经检测为30mg/100ml,随后驾车回家被交警查获。这种情况下,张三的行为属于饮酒驾驶,他将面临暂扣驾驶证、罚款等行政处罚。
- 醉酒驾驶构成危险驾驶罪的情形:醉酒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大于等于80mg/100ml)属于犯罪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例如,李四参加朋友生日宴会,大量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回家,途中被交警拦下检查,经检测其血液酒精含量为120mg/100ml。李四的行为就构成了危险驾驶罪,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面临拘役并处罚金的处罚。
- 酒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如果酒后驾驶机动车,并且交通肇事导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构成交通肇事罪。例如,王五酒后驾驶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与一辆正常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导致对方车辆上的乘客重伤,经交警部门认定,王五负事故的全部责任。王五的行为就构成了交通肇事罪,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实用法律建议
- 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杜绝酒后驾车,这是保障自身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前提。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应抱有侥幸心理,饮酒后切勿开车,可选择代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安全的出行方式。
- 增强法律意识:了解酒驾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酒驾的法律后果,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只有充分认识到酒驾的严重性,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酒驾行为的发生。
- 积极配合执法检查:如果遇到交警检查,应积极配合,如实提供相关信息。如果存在酒驾行为,要主动承认错误,接受处罚,不要试图逃避或抗拒执法。
综上所述,酒驾不一定都构成犯罪,具体要根据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以及是否造成严重后果等因素来判断。但无论是否构成犯罪,酒驾都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严重威胁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做到文明驾驶、安全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