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法律条文及规定
在判断网约车平台是否应担责时,需要依据不同的法律关系和相关规定来确定。
从合同关系角度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一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限或者合理期限内将旅客、货物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如果网约车平台在运营过程中被认定为承运人,那么当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乘客伤亡或财产损失时,平台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从侵权责任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提供劳务一方追偿。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在判断网约车司机与平台之间的责任分担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在专车模式下,网约车平台作为承运人承担违约责任。例如,在某些实际案例中,乘客通过专车平台预约车辆,平台对司机有一定的管理和调度权,这种情况下,平台在客运合同中处于承运人的地位。当发生交通事故致使乘客伤亡时,平台需承担相应责任。比如,某乘客乘坐专车出行,途中因司机操作不当发生交通事故,乘客受伤。在此情况下,专车平台作为承运人,需要对乘客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之后可以根据司机的过错程度向司机进行追偿。
然而,也存在平台不担责的情况。例如,在一些信息提供型的网约车运营模式下,平台仅提供司机和乘客的信息对接服务,不参与具体的运输过程管理。如滴滴打车在某些情况下,仅作为信息提供方,当发生交通事故时,若乘客的损失按照客运合同或者侵权责任追偿,平台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也就不承担责任。比如,乘客赵某通过滴滴平台预约车辆,在乘车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经认定是司机与其他车辆的责任,这种情况下,滴滴打车平台不应当为赵某的损失担责。
三、实用的法律建议
对于乘客而言:
- 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网约车平台。在乘车前,仔细查看平台的服务协议和相关规定,了解自己的权益和平台的责任承担方式。
- 发生交通事故后,及时保留相关证据,如事故现场照片、医疗诊断证明、交通责任认定书等,以便后续维权。
对于网约车司机而言:
- 严格遵守交通法规,确保行车安全。定期对车辆进行检查和维护,避免因车辆故障引发交通事故。
- 与网约车平台签订明确的劳务合同,明确双方在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分担方式,避免出现纠纷后责任不清的情况。
对于网约车平台而言:
-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司机的资质审核和培训,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
- 完善保险制度,为乘客和司机购买足额的保险,以降低在交通事故发生时的赔偿风险。
综上所述,网约打车发生交通事故时,网约车平台是否应担责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的运营模式、法律关系以及事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