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的相关法律规定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一种强制措施,旨在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同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如果敲诈勒索罪的嫌疑人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法律规定,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那么就有可能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例如,犯罪情节较轻,敲诈勒索的金额较小,且没有其他严重情节,可能被判处管制或者拘役的情况。
-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判断标准。即使嫌疑人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如果能够证明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例如嫌疑人有固定的住所、稳定的工作,有可靠的保证人或者能够缴纳保证金,且以往没有严重的违法犯罪记录等,也有可能被批准取保候审。
-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如果敲诈勒索罪的嫌疑人符合这一情形,并且采取取保候审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那么可以申请取保候审。例如,嫌疑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等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生活无法自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就可以申请。
-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嫌疑人因为敲诈勒索罪被逮捕后,羁押期限已经届满,但案件还没有审结,为了保障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也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二、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一:犯罪嫌疑人张某因敲诈勒索他人财物被逮捕。经调查,张某敲诈勒索的金额为5000元,且没有其他严重情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张某可能被判处管制或者拘役。在这种情况下,张某的辩护律师向公安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并提供了保证人,保证张某在取保候审期间遵守相关规定。公安机关经过审查,认为张某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批准了张某的申请。
案例二:犯罪嫌疑人李某因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被逮捕,涉案金额较大,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李某在被捕后,其家属积极退赔被害人的损失,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同时,李某所在的社区也出具了证明,证明李某平时表现良好,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所,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李某的辩护律师据此向检察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检察机关经过审查,批准了李某的申请。
三、法律建议
- 及时了解案件情况: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应及时与办案机关沟通,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包括犯罪嫌疑人被指控的罪名、犯罪事实、证据等,以便确定是否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
- 积极争取有利情节:如果犯罪嫌疑人有自首、立功、坦白、退赃退赔、取得被害人谅解等情节,应及时向办案机关提供相关证据,争取从轻、减轻处罚,同时也增加取保候审的可能性。
- 提供保证人或者缴纳保证金:如果申请取保候审,需要提供保证人或者缴纳保证金。保证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能够履行保证义务;保证金的数额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
- 遵守取保候审规定:一旦被批准取保候审,犯罪嫌疑人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如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不得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等。否则,可能会被取消取保候审,重新收押。
总之,敲诈勒索罪已逮捕后能否取保候审,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和法律规定来判断。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应积极争取,同时遵守法律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