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条文解读
根据我国《刑法》中关于诈骗罪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这里的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是非法占有,以及实施了骗取财物的行为,而并非一定要实际取得或使用了被骗取的财物。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明确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在骗子骗取96万的案例中,96万已远远超过“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
二、实际案例分析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骗子张某通过虚构投资项目的方式,诱使被害人李某向其转账96万元。李某在发现自己被骗后,迅速报警。张某在得知李某报警后,因害怕被追究法律责任,一直不敢去银行取钱。在这个案例中,张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虽然张某最终没有取出这笔钱,但他已经完成了诈骗的核心行为,即通过虚构事实的手段,使李某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处分了自己的财产。张某对这96万元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其诈骗行为已经既遂。
三、行为构成犯罪的原因剖析
- 从犯罪构成要件来看,张某的行为满足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主观方面,张某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其目的是骗取李某的96万元;客观方面,张某实施了虚构投资项目这一欺骗行为,并且李某基于这种欺骗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了自己的财产,张某的诈骗行为与李某的财产损失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 犯罪既遂的认定不以是否实际取得财物为唯一标准。在诈骗罪中,当行为人实施的诈骗行为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时,犯罪就已经既遂。即使张某因为害怕而不敢取钱,也不能改变其已经完成诈骗行为的事实。
四、实用法律建议
- 对于被害人而言:
- 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尽可能提供详细的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以便公安机关能够及时立案侦查,追缴被骗财物。
- 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工作,如实陈述案件经过,不得隐瞒或歪曲事实。
-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
- 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诺,特别是涉及到钱财交易时,要谨慎核实对方的身份和信息。
- 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和防诈骗技巧,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成为诈骗犯罪的受害者。
- 对于司法机关而言:
- 要加大对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破案率,及时追缴被骗财物,为被害人挽回损失。
-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从源头上预防诈骗犯罪的发生。
综上所述,骗子骗取96万却不敢取钱的行为构成犯罪,应依法受到惩处。我们每个人都应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