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行政赔偿法的赔偿时效是怎样规定的?


在法律领域,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而赔偿时效则是关系到公民能否有效主张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概念。2024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对行政赔偿时效作出了明确规定。 首先,根据该法第三十九条,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等限制人身自由期间不计算在内。这里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通俗来讲,就是当你有足够的信息和理由意识到行政机关的行为侵害了你的权益时,时效就开始起算。比如,行政机关对你作出了罚款的处罚决定,并且当场告知了你,那么从你得知这个处罚决定的那一刻起,赔偿时效就开始计算了。而“被羁押等限制人身自由期间不计算在内”,是为了保障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去主张自己的赔偿权利。比如,某人被错误拘留了几个月,在被拘留期间,赔偿时效是暂停计算的,等他恢复人身自由后,时效才继续计算。 其次,赔偿请求人在赔偿请求时效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赔偿请求时效期间继续计算。不可抗力一般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像自然灾害、战争等。其他障碍可能包括请求人突发重大疾病、丧失行为能力且没有法定代理人等情况。比如,在赔偿时效快到期的最后五个月,发生了地震,导致请求人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不能及时提出赔偿请求,那么从地震发生时起,时效就中止了,等地震影响消除后,时效接着之前的时间继续计算。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时效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如果赔偿请求人超过了两年的时效才提出赔偿请求,可能会面临行政机关或法院以超过时效为由不予受理或驳回请求的风险。所以,当你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违法行为侵害时,要及时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在规定的时效内主张自己的赔偿权利。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让法律为自己的权益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