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23种看似没事的行为,真的会一转身就成为犯罪嫌疑人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觉得某些行为没什么大不了,但听说有23种常见行为可能会让自己变成犯罪嫌疑人,心里很疑惑。比如不清楚具体是哪些行为,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会和犯罪联系起来,想知道这23种行为具体是什么以及背后的法律依据。
展开


犯罪嫌疑人是指在侦查阶段,被侦查机关认为有犯罪嫌疑,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也就是说,当有一定的证据或者线索指向一个人可能实施了犯罪行为时,这个人就会被视为犯罪嫌疑人。 关于常见的23种看似没事却可能让你成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其中可能涉及多种情况。例如,帮助他人解封被用于诈骗的账号这种行为,可能会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的情况,比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来路不明的物品,若这些物品是赃物,也可能会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另外,随意丢弃他人隐私信息,若造成严重后果,可能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总之,很多看似平常的行为,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就会触犯法律,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避免因为无知而陷入法律风险。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