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朋友拿走自己的收款码进行诈骗,是否会承担法律责任?


在判断被朋友拿走自己的收款码进行诈骗是否会受到法律责任时,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相关的法律概念。在刑法中,构成犯罪通常需要具备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这两个要素。主观故意就是指犯罪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还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客观行为就是犯罪人实施了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 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了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收款码借给朋友,您并没有主观上的诈骗故意,也就不构成诈骗罪的共犯。因为共犯要求各个行为人之间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二)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的。虽然收款码不是这里明确列举的公文、证件等,但如果因为您随意出借收款码,对他人诈骗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即便您不知情,也可能会因为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而受到处罚。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了民事主体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如果您出借收款码的行为被认定存在一定过错,比如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那么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比如,被害人因为诈骗遭受了经济损失,可能会要求您和诈骗人一起承担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如果您确实对朋友用收款码诈骗的事情不知情,一般不会构成诈骗罪的刑事责任。但可能会因为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因为存在过错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具体情况还需要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和证据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