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消费者“知假买假”能否获赔偿?


在探讨2024年消费者“知假买假”能否获得赔偿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知假买假”的概念。“知假买假”指的是消费者在明明知道商品是假货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购买该商品的行为。 关于“知假买假”是否能获得赔偿,要依据不同的法律规定以及具体的商品类型来判断。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该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商家的行为构成欺诈,即便消费者是“知假买假”,部分法院也会支持消费者的赔偿请求。因为欺诈行为本身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损害了市场的正常秩序,法律要对这种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比如,商家故意将假冒伪劣商品当作正品销售,以次充好,消费者购买后发现是假货,这种情况下,即使消费者购买时可能已经知晓商品为假,但商家的欺诈行为客观存在,消费者就有可能依据此条法律获得赔偿。 其次,对于食品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更为严格的规定。该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这意味着在食品“知假买假”的情况下,只要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消费者就有权要求赔偿,而不论其购买时是否知道食品为假。比如,购买到过期食品、含有有害物质的食品等,消费者都可以按照此条法律要求赔偿。 然而,也存在一些情况消费者“知假买假”可能无法获得赔偿。如果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并非为了生活消费,而是以索赔为主要目的进行恶意购买,部分法院可能不会支持其赔偿请求。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保护的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索赔人。例如,某些人专门在市场上寻找可能存在问题的商品,批量购买后进行索赔,这种行为可能不被法律所支持。 综上所述,2024年消费者“知假买假”能否获得赔偿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具体的法律规定、商品类型以及购买目的等因素。在遇到“知假买假”的情况时,消费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收集相关证据,依据法律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