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会被判处管制和拘役吗


未成年人是有可能被判处管制和拘役的,但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来判定。 首先来说说管制,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在公安机关管束和群众监督下进行改造的刑罚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无需为任何刑事行为负责;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 ,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这些需承担刑事责任且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定罪量刑时会适当从宽处理。如果原有监护人已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束与教育,政府有权将其收容教养。在一些特定案情下,比如上述严重罪行中,未成年人是可能被判处管制的。 再讲讲拘役,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就近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对于被判定有罪的未成年人,拘役刑期通常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若存在数罪并罚的情形,拘役期限上限不得超过一年。并且,拘役刑并非在监狱内执行,而是由公安机关在其附近场所进行,例如县级、市级或市辖区公安机关设立的拘役所,亦或是公安机关的看守所。同时,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每月可获准回家探望一至两天,且还可酌情获得劳动报酬。根据《刑法修正案八》,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涉及的刑期条件主要为拘役以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实践中绝大部分涉案未成年人均最终被判处了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总之,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决定是否判处管制、拘役等刑罚时,法院会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年龄、认知水平、犯罪动机、行为后果以及悔罪表现等众多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规定了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第四十二条规定了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第六十九条规定了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这些法律条文都是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量刑问题的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