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能够刑事立案吗


失踪并不一定都能刑事立案。刑事立案指的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 一般情况下,失踪24小时警方才能进入调查或者立案。不过,立案并非轻易就能进行,因为刑事立案程序严谨复杂,一旦立案便不能随意撤销,且需投入大量警力资源。所以,如果不能提供足够表明涉及犯罪的理由,公安机关往往缺乏立案依据,通常不会立案,报案后一般仅会给予公民必要的协助。 但是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公安机关会立即刑事立案:如果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比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随时可以报案寻找且立即立案;事故(意外、被害等)发生的当事人,随时报案随时立案;接获涉及拐卖妇女和儿童的投诉、指控或举报;接到幼儿失踪或者年满14周岁且未满18周岁女性失踪的报告;接到年满18周岁女性失踪,且有较大可能性涉嫌拐卖的报告;观察到流浪街头或乞讨的未成年人,其身份的真实性存疑;检举揭发存在购买被拐卖妇女及儿童行为;通过各种途径表明可能已经发生了拐卖妇女及儿童犯罪案件的其他迹象等。 相关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 总之,失踪能否刑事立案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关键在于是否有迹象表明失踪与犯罪行为相关。 相关概念: 无民事行为能力:指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自然人,其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部分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 刑事立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决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