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协议可以约定婚后财产分配吗?合法吗?


婚前协议是可以约定婚后财产分配的,并且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是合法有效的。 首先,咱们来说说法律规定。《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明确指出,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而且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就是说,法律赋予了夫妻双方自行约定财产归属的权利,包括在婚前就对婚后财产分配进行规划。 那么为什么法律允许这样做呢?这其实是尊重夫妻双方的意思自治,也就是让夫妻双方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对财产问题进行安排,这样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接下来讲讲什么样的婚前协议约定婚后财产分配才是有效的。从形式上来说,一定要是书面的形式,这样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日后产生争议时口说无凭。从内容方面来看,约定的财产必须是夫妻双方有权处分的财产,不能把别人的财产或者不确定权属的财产拿来约定。比如,不能把父母名下的房产约定为夫妻婚后共同财产。另外,如果协议中有涉及到人身关系限制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的内容,可能会导致部分条款无效。例如,约定一方不能生育或者限制一方基本人身自由等条款,往往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这意味着一旦签订了合法有效的婚前协议,双方都要按照协议来履行。如果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那么就要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 总之,婚前协议可以约定婚后财产分配且在符合法律规定时合法有效,但在签订时一定要确保形式和内容都符合法律要求。 相关概念: 夫妻财产制契约:简单说就是夫妻之间对财产归属等问题进行约定的一种契约形式,包括婚前财产协议和婚内财产协议。 意思自治:就是当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决定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及设立、变更、终止等,在婚前协议约定财产分配上就体现为双方能按自己想法约定财产归属。 公序良俗:指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是社会的基本秩序和道德风尚,协议内容不能违背这些基本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