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对冤假错案有哪些最新法律规定?


冤假错案是指在司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错误定罪、量刑不当或者错误判决的案件。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冤假错案的纠正和防范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规定。 首先,在证据方面,《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全面、客观、及时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这意味着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收集证据,不能通过刑讯逼供、威胁、引诱等非法方法获取证据。如果发现存在非法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 其次,在审判监督程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如果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依法应当予以排除,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的时候,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 再者,对于冤假错案的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明确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赔偿范围包括侵犯人身自由赔偿金、侵犯生命健康权赔偿金等。 最后,为了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中央还强调要落实司法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如果存在故意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因重大过失导致冤假错案发生的,要依法追究其相应的责任。这些规定共同构成了中央对冤假错案处理和防范的法律体系,旨在确保司法公正,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