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中防卫过当的情形有哪些?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中,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然而,当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时,就会构成防卫过当。 要理解防卫过当的情形,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必要限度”。必要限度可以理解为,防卫行为是有效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并且防卫行为的强度与不法侵害的强度基本相适应。比如,别人只是推了你一下,你却拿刀把对方捅伤,这就明显超出了必要限度。这里的“明显超过”是指防卫行为大大超过了制止不法侵害所需要的强度。“重大损害”通常指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在司法实践中,防卫过当的情形较为多样。例如,在面对轻微的暴力侵害时,使用致命性武器进行反击。像对方只是用拳头进行攻击,而防卫人却拿出匕首将对方刺成重伤,这就属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再如,当不法侵害已经停止,防卫人却继续实施攻击行为。比如,对方已经停止殴打并转身离开,防卫人却追上去继续殴打致其重伤,这种事后的攻击行为也会被认定为防卫过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意味着,防卫过当虽然要承担刑事责任,但考虑到防卫行为的正当性因素,法律规定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具体的司法裁判中,法官会综合考虑案件的各种因素,如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危害程度,防卫行为的起因、时机、方式、造成的后果等,来判断是否构成防卫过当以及如何量刑。 总之,在正当防卫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必要限度,避免因防卫过当而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同时,法律也鼓励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勇敢地进行正当防卫,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