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抵押中在什么情形下抵押财产确定?


在浮动抵押中,抵押财产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浮动抵押是一种特殊的抵押方式,它允许抵押人以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财产进行抵押。在抵押期间,抵押财产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但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抵押财产会被确定下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一十一条规定,依据本法第三百九十六条规定设定抵押的,抵押财产自下列情形之一发生时确定:(一)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债权未实现;(二)抵押人被宣告破产或者解散;(三)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四)严重影响债权实现的其他情形。 当债务履行期限届满而债权没有得到实现时,这意味着债务人没有按照约定偿还债务。此时,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为了保障债权人能够实现自己的债权,抵押财产就会被确定下来。债权人可以通过对确定后的抵押财产进行处置,比如拍卖、变卖等方式,来获得相应的款项以实现债权。 如果抵押人被宣告破产或者解散,这表明抵押人的经营状况出现了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抵押财产需要及时确定。因为破产或解散程序涉及到众多债权人的利益分配,如果抵押财产不确定,会给整个程序带来混乱。 当事人在签订抵押合同时,可以自行约定实现抵押权的情形。这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只要这种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当约定的情形出现时,抵押财产就会确定。例如,双方可以约定当抵押人的某项重要经营指标未达到一定标准时,抵押权人有权确定抵押财产并实现抵押权。 “严重影响债权实现的其他情形”是一个兜底条款。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复杂多样,可能会出现一些无法具体列举的情形,这些情形严重影响了债权人债权的实现。比如抵押人恶意转移财产、抵押财产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损失等,在这些情况下,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属于严重影响债权实现的情形,一旦认定,抵押财产也会被确定。 总之,浮动抵押中抵押财产的确定是为了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债权能够得到有效实现。无论是法定的情形还是当事人约定的情形,都体现了法律对债权人和抵押人之间利益的平衡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