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合同欺诈行为?


合同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合同欺诈行为有以下几种: 虚构事实欺诈。欺诈方往往会虚构主体资格,比如使用虚假的单位名称或者假冒知名企业,让对方误以为是与有实力的主体签订合同。例如,不法分子可能会伪造营业执照,以一个根本不存在或者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公司名义与他人签约。同时,也会虚构履约能力,夸大自己的生产能力、资金实力等。比如声称自己有大量的库存商品,实际上仓库空空如也,以此骗取对方的信任并签订合同。 隐瞒真相欺诈。故意隐瞒商品的缺陷,比如在二手商品交易中,卖家明知商品存在重大质量问题,却不告知买家。还有隐瞒重要信息,比如在房屋买卖中,卖家隐瞒房屋即将面临拆迁、存在抵押等情况,使买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合同。 设置陷阱欺诈。在合同条款中设置模糊不清的表述,利用对方对条款理解的差异来达到欺诈目的。例如,在合同中对产品质量标准、交货时间、付款方式等关键内容表述含糊,当出现问题时,欺诈方就可以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解释。另外,还会利用对方的疏忽或不熟悉业务,在合同中规定不合理的违约责任或其他不利于对方的条款。 假冒身份欺诈。假冒知名企业的员工或代理人,与对方签订合同。比如假冒某大型连锁超市的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骗取货物后消失不见。此外,还会伪造各种证件、文件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和资格,增加合同的可信度,使对方更容易上当受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如果遭遇合同欺诈,受欺诈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