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是什么?


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用以调整会计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这里的会计关系,通俗来讲,就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以及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会计法律制度是我国财经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会计法律制度包含多个层次,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制定主体和法律效力。 首先是会计法律,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它明确规定了会计工作的基本目的、会计管理权限、会计责任主体、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的职责权限,并对会计法律责任作出了详细规定。 其次是会计行政法规,它是由国务院制定并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比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它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编制、对外提供等方面做出了规定,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再者是会计部门规章,它是指国家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即财政部以及其他相关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调整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内容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例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它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会计基础工作作出了全面规范,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依据。 最后是地方性会计法规,它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在同宪法、会计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区情况制定发布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它能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统一的会计法律制度进行补充和细化,以更好地适应本地区会计工作的需要。 总之,会计法律制度对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会计人员应当熟悉并遵守这些法律制度,以确保会计工作的合法、合规和有效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