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调解终止的条件有哪些?


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调解是解决纠纷的一种常见方式。然而,调解并非会一直持续下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终止。以下为您详细介绍交通事故调解终止的条件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经调解各方当事人未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终止调解。这意味着,如果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对于赔偿金额、责任划分等关键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调解就会终止。比如,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伤者要求对方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 10 万元,而责任方只愿意赔偿 5 万元,双方无法达成妥协,此时调解就会因未达成协议而终止。 其次,调解期间有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调解也会终止。当一方当事人选择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时,说明其不再希望通过调解途径处理,所以调解程序自然终止。例如,一方觉得调解的结果可能无法满足自己的诉求,于是向法院起诉,这时交通事故调解就会结束。 再者,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调解或者中途退出调解的,调解也会终止。参加调解是当事人的义务,如果一方无故不参与或者在调解过程中随意退出,调解就无法继续进行。比如,在约定的调解时间,一方当事人既没有说明原因也未到场,或者在调解进行到一半时突然离开,这种情况下调解就会终止。 另外,如果调解过程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也可能导致调解终止。调解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如果出现违法违规的情况,调解就失去了合法性和公正性,应当终止。比如,在调解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威胁、恐吓另一方当事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调解的秩序和法律规定,调解会因此而终止。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调解终止有多种条件,这些条件都是基于法律规定和调解的基本原则设定的,目的是确保调解能够公平、公正、合法地进行。当事人在参与调解时,应当遵守相关规定,积极配合,以争取达成满意的调解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