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式申报与申报有什么区别?


首先来解释一下确认式申报和申报这两个概念。申报一般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的期限和内容,向税务机关提交有关纳税事项书面报告的法律行为,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要依据。而确认式申报是一种创新的申报模式,纳税人依据税务机关提供的预填申报数据,对申报内容进行确认后即可完成申报。 从流程上看,传统申报需要纳税人自行收集、整理各项涉税数据,按照规定的报表格式和内容,逐栏次填写纳税申报表,然后提交给税务机关。在这个过程中,纳税人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和计算相关数据。而确认式申报,税务机关会利用税收大数据,结合纳税人的历史申报信息、发票数据等,自动生成预填申报数据。纳税人只需对这些预填数据进行核对,确认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如有需要可以进行修改,之后提交确认即可完成申报,大大简化了申报流程。 在适用范围方面,一般的申报适用于所有纳税人,无论其规模大小、业务复杂程度如何,都需要按照规定进行申报。而确认式申报通常是针对一些特定类型的纳税人或者特定的税种推出的。例如,对于一些纳税信用良好、涉税业务相对简单的企业,税务机关可能会提供确认式申报的服务。 从申报责任角度,传统申报模式下,纳税人需要对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全部责任。如果申报数据存在错误或者虚假信息,纳税人可能会面临税务机关的处罚,如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等。在确认式申报中,虽然税务机关提供了预填数据,但纳税人仍然需要对确认后的申报内容负责。如果纳税人在确认过程中没有尽到合理的审核义务,导致申报数据出现问题,同样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过,由于税务机关提供了预填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纳税人因疏忽或计算错误导致的申报失误。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无论是哪种申报方式,都要遵循这一法律规定,确保申报的真实、准确和及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