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债务假离婚会面临什么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逃避债务而选择“假离婚”,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转移财产,让债权人无法追讨债务。然而,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还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首先,我们来明确“假离婚”在法律上的概念。在法律层面,并没有“假离婚”这一说法。只要夫妻双方按照法定程序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或者通过法院判决离婚,那么离婚的法律效果就是真实有效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八条规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离婚,并已经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也就是说,一旦办理了离婚手续,夫妻关系就正式解除,财产分割也具有法律效力。 那么,对于逃避债务的“假离婚”行为,债权人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三十八条规定,债务人以放弃其债权、放弃债权担保、无偿转让财产等方式无偿处分财产权益,或者恶意延长其到期债权的履行期限,影响债权人的债权实现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如果债权人有证据证明债务人是为了逃避债务而进行“假离婚”并转移财产,那么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撤销权诉讼,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在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约定。 此外,“假离婚”还可能会面临刑事法律风险。如果债务人通过“假离婚”转移财产的行为情节严重,可能会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于债务人来说,“假离婚”还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生活风险。因为一旦办理了离婚手续,双方的婚姻关系就不复存在,可能会导致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产生纠纷。而且,如果一方在“假离婚”后反悔,不愿意复婚,另一方也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其复婚。 综上所述,“假离婚”逃避债务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不仅无法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还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更加复杂的法律困境。在面对债务问题时,债务人应该积极与债权人协商,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债务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