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仲裁不服申请法院起诉,法院会怎么判?


在讨论法院如何判决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相关的法律概念。仲裁是一种争议解决方式,双方当事人根据事先或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给仲裁机构进行裁决。而诉讼则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由法院依法进行审理和判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九条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存在例外情况,如果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销或者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就该纠纷可以根据双方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当事人对仲裁不服向法院起诉时,法院的审理和判决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如果是劳动仲裁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有法定情形之一,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人民法院经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决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劳动仲裁诉讼中,法院会对劳动争议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仲裁裁决的限制,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查明的事实依法作出判决。 其次,对于普通民商事仲裁。当事人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法院主要审查仲裁程序是否合法、仲裁员是否存在违法行为、仲裁所依据的证据是否伪造等法定情形。如果法院认定仲裁裁决存在法定可撤销情形,会裁定撤销仲裁裁决;若不存在法定情形,则会驳回当事人的申请。一旦仲裁裁决被撤销,当事人可以就该纠纷重新通过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若当事人直接以仲裁结果不服为由向法院起诉,法院一般不会受理,因为仲裁协议排除了法院的管辖权,但如果仲裁协议无效等特殊情况除外。 此外,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会遵循民事诉讼的相关程序和证据规则。双方当事人需要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法院会根据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进行审查判断。如果一方提供的证据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自己的主张,法院会倾向于支持该方的诉求。同时,法院也会依据相关的实体法律规定,如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来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而作出公正的判决。 综上所述,法院在当事人对仲裁不服起诉的案件中,会根据不同的仲裁类型、案件具体情况,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和证据进行审理和判决。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应积极提供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