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借款是为非法目的仍出借,法院对该借款会如何处理?


在探讨法院对于明知借款用于非法目的仍出借的借款如何处理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这种借款行为在法律上的性质。 从法律原理来讲,合法的民间借贷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但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借贷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合法性。当出借人明知借款人借款是用于非法目的,比如赌博、贩毒、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时,这种借贷关系就不再受到法律的保护。因为法律不能支持和鼓励通过非法行为获取利益,也不能让违法活动因为借贷行为而得到资金支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第四项规定,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合同无效意味着该借贷关系从一开始在法律上就是不被承认的。 那么法院具体会如何处理呢? 首先,对于借款本金,法院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果出借的资金来源是合法的,一般会要求借款人返还本金。这是因为虽然借贷合同无效,但出借人原本的资金所有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借款人不能因为合同无效而非法占有这笔资金。然而,如果出借资金本身就来源不合法,比如是通过违法犯罪所得,那么这部分资金可能会被依法收缴。 其次,关于利息部分,由于借贷合同无效,出借人主张利息的请求通常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因为利息是基于合法有效的借贷合同产生的收益,合同无效,也就不存在合法的利息收益。 此外,如果该借款行为涉及到违法犯罪活动,法院会将相关线索移送至有关部门进行处理。例如,如果借款人借款用于赌博,法院可能会将案件线索移交给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对赌博行为进行查处。同时,出借人也可能因为明知借款用于非法目的仍出借而面临一定的法律责任。比如,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等。 综上所述,在明知借款用于非法目的仍出借的情况下,法院会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借款本金、利息等进行处理,并依法将涉及违法犯罪的线索移送有关部门。所以,在进行借贷活动时,出借人一定要谨慎审查借款人的借款用途,确保借贷行为的合法性,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