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违法和违法有什么区别?


职务违法和违法虽然都涉及违反法律规定,但两者在概念、主体、范围、法律后果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概念有所不同。违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指的是一切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危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简单来说,只要你的行为不符合法律的要求,那就算是违法了。而职务违法,它是一种特殊的违法类型,专指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违法行为,这种行为和他们的职务是紧密相关的。 其次,两者涉及的主体不同。违法的主体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普通的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比如,一个普通人闯红灯,这是违法;一家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同样也是违法。而职务违法的主体则特定为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等。这些人因为拥有一定的职务权力,所以他们的违法行为往往和职务相关。 从行为范围来看,违法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刑事违法、民事违法和行政违法等多个领域。刑事违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比如故意杀人、盗窃等;民事违法通常涉及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像合同违约、侵权等;行政违法则是违反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例如无证经营等。而职务违法主要集中在与公职人员职务相关的行为上,比如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 最后,两者承担的法律后果也不一样。违法所承担的法律后果要根据具体的违法行为来确定。刑事违法会受到刑事处罚,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同时还可能会被判处罚金、没收财产等附加刑;民事违法一般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常见的方式有赔偿损失、恢复原状、赔礼道歉等;行政违法则会面临行政处罚,比如罚款、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等。职务违法的公职人员除了可能要承担上述违法后果外,还会受到政务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 法律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刑事违法行为及其处罚做出了详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则是处理民事违法行为的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范了行政违法的处罚程序和种类。而对于职务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重要的法律依据,它对公职人员的职务违法行为及其应受到的政务处分进行了明确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