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分家析产”的区别是什么?


在法律领域中,“继承”与“分家析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下面为你详细阐述它们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定义不同。继承是指自然人死亡后,由法律规定的一定范围内的人或者遗嘱指定的人依法取得死者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的法律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去世后,他的财产按照法律规定或者遗嘱由相关的人来接收。而分家析产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因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或者由于不能在一起共同生活,而要求分割他们共同共有财产的法律行为。通俗来讲,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对共同拥有的财产进行分割。 其次,发生的前提不同。继承以被继承人的死亡为前提,只有被继承人死亡了,才会产生继承的问题。比如,老张去世后,他的子女就可以依法继承他的遗产。而分家析产并不一定以家庭成员的死亡为前提,它通常是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安排、经济需求等原因而进行的。例如,子女成家后,为了独立生活,和父母协商对家庭共有财产进行分割。 再者,涉及的财产范围不同。继承的财产是被继承人的个人合法财产。也就是说,只有属于被继承人自己的财产才能作为遗产被继承。比如,老李名下的房产、存款等。而分家析产分割的是家庭共有财产,这些财产是家庭成员共同创造、共同积累的。像一家人共同经营生意所获得的收益,就属于家庭共有财产,可以进行分家析产。 另外,参与的主体不同。继承的主体是法定继承人或者遗嘱继承人。法定继承人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遗嘱继承人则是根据被继承人的遗嘱指定的。而分家析产的主体是家庭中的所有共有人,只要是对家庭共有财产有贡献的成员,都有权参与分割。 在法律依据方面,继承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的相关规定。该编对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保障了继承人的合法权益。而分家析产主要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共有财产的规定,如共同共有人在共有的基础丧失或者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时可以请求分割。 综上所述,“继承”与“分家析产”在定义、发生前提、财产范围、参与主体以及法律依据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准确区分这两个概念,以便正确处理财产分配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