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与公证有什么区别?


见证和公证在法律领域都是常见的证明方式,但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从概念上来说,见证通常是指由无利害关系的人或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公信力的机构,对某一事实或行为的发生进行观察、证明。例如,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找两个没有利益关系的人在旁边见证合同的签订过程,这就是一种常见的见证形式。而公证则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简单来讲,公证是由专门的公证机构来进行的证明。 在法律效力方面,两者有所不同。见证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证明力,但相对来说其证明效力没有公证那么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这意味着,在诉讼过程中,公证文书的证明力是比较高的,法院一般会直接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而见证的证明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见证人的可信度和证明内容的真实性,其证明效力可能会受到更多的质疑。 办理主体也存在差异。见证的主体可以是个人,比如律师见证,律师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信誉来对相关事项进行见证;也可以是一些单位。而公证的主体是特定的,必须是依法设立的公证机构,这些公证机构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和规范的操作流程。 办理程序上,见证相对灵活。一般来说,只要见证人和当事人就见证事项达成一致,在见证文件上签字确认即可。而公证则有较为严格的法定程序。当事人需要向公证机构提出申请,提交相关的证明材料,公证机构会对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还会进行调查核实,最后确认符合公证条件的,才会出具公证书。 收费方面,见证的收费标准通常由见证人和当事人协商确定,价格可能因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公证的收费则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有相对明确的收费项目和收费范围。 综上所述,见证和公证在概念、法律效力、办理主体、办理程序和收费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当事人在选择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