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固定资产计价有什么不同?


在了解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固定资产计价的不同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固定资产计价的概念。固定资产计价就是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它是进行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要给企业的固定资产定一个合理的‘价格’,以便在财务报表中准确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对于外商投资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其固定资产计价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就是企业取得固定资产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例如,外商投资企业购买一台生产设备,设备价格为 100 万元,运输费 5 万元,安装调试费 10 万元,那么这台设备的入账价值就是 115 万元。 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的固定资产计价,同样依据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但外国企业可能存在更多的境外资产关联交易情况。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对于外国企业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例如,外国企业接受国内企业以固定资产进行的投资,该固定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为 80 万元,发生相关税费 3 万元,那么这台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 83 万元。 从折旧计算方面来看,虽然两者都按照规定的折旧方法和年限进行折旧计算,但在某些特殊资产的折旧政策上可能存在差异。外商投资企业可能会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经营需求,在符合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折旧方法。而外国企业可能由于其全球经营战略的考虑,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方法选择上会受到更多的限制和规范。 在资产重估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在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重估增值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不影响当期损益。而外国企业对固定资产的重估则需要遵循更严格的审批程序和规定,并且重估结果可能会对其在中国的税务处理产生更复杂的影响。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固定资产计价上虽然都遵循中国的基本法律原则,但在具体的操作和适用规定上存在一些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性质和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固定资产计价的方法和要求,以确保财务核算的准确性和税务处理的合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