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需要坐牢吗?


醉驾是否需要“进去”,也就是是否会被限制人身自由坐牢,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醉驾在法律上的定义。根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醉酒驾驶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当达到这个标准,就属于醉驾了。 从法律责任角度来说,醉驾涉及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方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如果是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刑事责任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拘役是一种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就近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不过,在司法实践中,并不是所有醉驾都会必然被判处实刑(即坐牢)。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可能不认为是犯罪。比如,有的人只是刚启动车辆还没驶出多远就被查获,或者是在小区等相对封闭且不具有公共通行意义的区域内醉酒驾驶等情况。另外,如果符合缓刑条件,法院也可能会判处缓刑。缓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如果遵守相关规定,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 所以,醉驾不一定都会被关进去坐牢,但由于其存在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一旦达到醉驾标准,面临法律制裁是大概率事件。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一定不要酒后驾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