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承包合同有什么效力?


内部承包合同是指企业作为发包方与其内部的生产职能部门、分支机构、职工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就特定业务及相关经营管理达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它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常见方式。 判断内部承包合同的效力,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一般来说,如果内部承包合同满足这些条件,通常是有效的。 从主体方面来看,合同双方都应该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对于企业一方,要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和相应的管理能力;对于承包方,如果是企业内部的职工,需要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例如,职工要具备完成承包项目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意思表示真实也非常关键。这意味着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是自愿的,没有受到欺诈、胁迫等情形。比如,企业不能强迫职工签订承包合同,职工也不能故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来签订合同。 合同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如果合同内容涉及违法活动,比如承包合同是为了进行偷税漏税等违法事项,那么该合同就是无效的。另外,如果合同内容违背了社会公德和善良风俗,也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当内部承包合同有效的情况下,它会对双方产生法律约束力。企业有权利按照合同约定对承包方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也有义务按照合同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比如提供资金、技术等。承包方则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完成承包任务,享有合同约定的收益权。 如果内部承包合同被认定为无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总之,内部承包合同的效力判定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依据法律规定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