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侵权有哪些形式?
名誉侵权指的是通过各种方式损害他人名誉,让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的行为。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常见的名誉侵权形式。
首先是侮辱行为。侮辱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例如,在公众场合对他人进行辱骂、嘲笑,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他人,或者通过张贴大字报、发传单等方式,恶意诋毁他人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他人的感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是一种典型的名誉侵权形式。
其次是诽谤行为。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比如,无中生有地编造他人的不良行为、隐私等,并在社会上传播。像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说某人有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导致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同样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这种故意编造虚假内容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也是侵权的。
再者是新闻报道严重失实。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应该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如果新闻报道严重失实,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也构成名誉侵权。例如,媒体报道某企业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但经过调查发现报道内容与事实不符,该企业的名誉因此受到了负面影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 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最后是文学作品使用素材不当。在文学创作中,如果作者使用素材不当,对号入座地对特定人进行侮辱、诽谤,也可能构成名誉侵权。比如,在小说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人物姓名,但通过详细的描述能够让读者明显看出是在影射某个人,并且对该人物进行了丑化、诋毁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撰写、发表文学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人为描写对象,仅是作品的情节与生活中某人的情况相似,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描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对特定人进行侮辱、诽谤或者披露隐私损害其名誉的;或者虽未写明真实姓名和住址,但事实是以特定人或者特定人的特定事实为描写对象,文中有侮辱、诽谤或者披露隐私的内容,致其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总之,了解这些名誉侵权的形式,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名誉权,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名誉。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8个最新问题
饲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会面临怎样的刑期?
脱轨儿子离婚时孩子怎么判?
什么是离婚后财产纠纷刑事反诉状
拘留、拘役和坐牢有什么区别?
离婚时2岁孩子的抚养权怎么判?
判决书下来了,人是在看守所还是监狱呢?
入院填写和第三者没有关系,自己能修改吗?
电动车直行时突然撞到行人该如何处理?
哪些人可以领取医保补贴?
离婚案开庭前原告需要准备什么?
委托律师后又不用律师了,费用能退吗?
民法典婚姻法征求相关情况是怎样的?
老公有外遇离婚赔偿标准是怎样的?
拿离婚证能迁回原籍吗?
什么是金融诈骗罪?
购买公司需要缴纳什么税?
艺人违约赔偿两亿是怎么算出来的?
强制医疗的规定有哪些?
已为您展示了 18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