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对正在经营的企业如何执行?


法院对正在经营的企业进行执行,是指当企业作为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法院采取的强制其履行义务的措施。 首先是查询、冻结、划拨企业的存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企业的存款情况,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冻结、划拨。查询就是法院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了解企业的账户信息和存款余额;冻结是暂时禁止企业动用账户里的资金;划拨则是把企业账户里的资金直接转到申请执行人的账户。这样做可以保障申请执行人的权益尽快实现,同时也不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过大的干扰,只要企业账户有足够的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解决执行问题。 其次是查封、扣押、拍卖、变卖企业的财产。如果企业存款不足以履行义务,法院可以查封、扣押企业的动产和不动产。查封是限制企业对财产的处分权,比如查封企业的机器设备,企业就不能随意转让;扣押是将财产转移到法院指定的地点保管。之后,法院可以根据情况对查封、扣押的财产进行拍卖或者变卖。拍卖是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将财产卖给出价最高的人,变卖则是直接将财产以合理的价格出售。不过,法院在采取这些措施时,会保留企业必要的生产经营设备,以保证企业能够继续经营。这也是为了避免过度执行给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 再者是扣留、提取企业的收入。如果企业有其他收入来源,比如租金收入、应收账款等,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这些收入。扣留就是暂时不让企业收取这些收入,提取则是把这些收入直接划给申请执行人。这同样是依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的,目的是确保企业履行义务。 另外,如果企业仍然拒不履行义务,法院还可以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等措施,对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进行信用惩戒。情节严重的,还可能会对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样的规定是为了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义务,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司法的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