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反恐怖主义法是怎样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是一部为了防范和惩治恐怖活动,加强反恐怖主义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重要法律。 从概念上来说,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而恐怖活动则是指恐怖主义性质的下列行为: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造成或者意图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公共设施损坏、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会危害的活动的;宣扬恐怖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或者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的物品,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的服饰、标志的;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为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实施恐怖活动或者恐怖活动培训提供信息、资金、物资、劳务、技术、场所等支持、协助、便利的;其他恐怖活动。 该法涵盖了多个方面的规定。在安全防范方面,规定了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进行防范、调查恐怖活动提供技术接口和解密等技术支持和协助;铁路、公路、水上、航空的货运和邮政、快递等物流运营单位应当实行安全查验制度,对客户身份进行查验,依照规定对运输、寄递物品进行安全检查或者开封验视等。 在情报信息方面,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国家反恐怖主义情报中心,实行跨部门、跨地区情报信息工作机制,统筹反恐怖主义情报信息工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反恐怖主义情报信息搜集工作,对搜集的有关线索、人员、行动类情报信息,应当依照规定及时统一归口报送国家反恐怖主义情报中心。 在应对处置方面,规定了发生恐怖事件后,应对处置措施。比如,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等应当立即启动反恐怖主义预案,迅速抵达现场,实施现场管制,采取相应的应对处置措施等。 法律依据主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本身,该法于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24年2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的决定》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