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法律对瞒报是如何规定的?

我在工作中发现有同事瞒报重要数据,这让我很担心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我想了解一下,在法律层面,对于瞒报这种行为到底是怎么规定的呢?瞒报者会面临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不同情况的瞒报处罚一样吗?
展开 view-more
  • #瞒报法律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法律体系中,瞒报是指故意隐瞒、不报告应当报告的信息或事实的行为。瞒报行为在不同的法律场景下有不同的规定和后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不少涉及瞒报的罪名。例如,《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了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里所说的“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通常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实际控制人、负责生产经营管理的投资人以及其他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如果这些人员在安全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责任或者其他目的,故意隐瞒事故的真实情况,就可能构成此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也有关于瞒报疫情信息的规定。该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依照本法的规定负有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如果违反此规定,根据该法第六十八条、第六十九条的规定,相关单位和人员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是因为传染病疫情的及时准确报告对于防控疫情至关重要,瞒报可能会导致疫情的扩散和蔓延,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对于统计数据的瞒报也有明确规定。该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等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予以通报;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体工商户有本条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是国家进行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瞒报统计数据会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瞒报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和信息公开的原则,会对公共利益、社会秩序等造成损害。不同领域的法律针对瞒报行为都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以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