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按规定经营会受到公安机关怎样的处理?


在我国,未按规定经营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不同的经营活动有不同的规定,公安机关会依据具体的违法情形和相关法律规定来进行处理。 首先,对于一些特定行业,如果违反了相关经营规定,可能会触犯治安管理方面的法律。比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未经许可,擅自经营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由公安机关许可的行业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这里所说的需要由公安机关许可的行业,常见的有旅馆业、典当业、公章刻制业等。如果这些行业的经营者未取得相应许可就开展经营活动,公安机关就有权按照上述规定进行处罚。 其次,如果未按规定经营涉及到非法经营罪等刑事犯罪,公安机关会按照刑事诉讼程序进行处理。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业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四)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 此外,未按规定经营还可能涉及到其他行政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可能会联合其他行政部门,如市场监管部门等,共同进行处理。市场监管部门可能会依据《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相关规定,对经营者进行警告、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而公安机关在其中可能会起到协助调查、维护执法秩序等作用。总之,经营者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规定开展经营活动,避免因违法经营而受到法律制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