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是怎样进行的?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它有助于企业发现自身管理中的漏洞和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下面我们从审计内容、方法和法律依据等方面来详细介绍。 首先,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多个方面。在控制环境方面,要审查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否合理,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风格是否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以及人力资源政策是否完善等。比如,如果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不重视,可能导致制度无法有效执行。风险评估方面,需要检查企业是否能够识别内外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市场竞争加剧等外部风险,企业是否有应对策略。控制活动方面,审查企业的授权审批、职责分离等制度是否健全。例如,会计和出纳不能由同一人担任,以防止舞弊行为。信息与沟通方面,查看企业信息系统是否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以及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监督方面,评估企业内部审计等监督机制是否有效。 其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有多种方法。询问法是审计人员通过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比如,询问财务人员关于资金审批流程的实际操作。观察法是审计人员实地观察企业的业务活动,查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例如,观察仓库的货物出入库管理。检查法是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文件、记录等进行审查,验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比如,检查销售合同的审批记录。重新执行法是审计人员按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重新执行某些业务,以验证制度的有效性。 最后,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规定了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也是审计的重要依据。企业应该依据这些法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审计监督。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企业可以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提高竞争力,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