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人诉讼时效是如何计算的?


首先来解释一下诉讼时效这个法律概念。诉讼时效就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如果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就获得了诉讼时效抗辩权。简单说,就是过了这个时间,债权人可能就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要回钱了。 按照我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具体来说,如果债权人与债务人约定了债务履行期限,那么诉讼时效就从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开始计算,时长为三年。例如,张三和李四约定,李四在2022年1月1日偿还借款,若李四到期未还,那么从2022年1月2日起开始计算三年的诉讼时效。 要是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约定履行期限,债权人随时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而诉讼时效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次日开始计算,同样计算三年。比如王五借给赵六一笔钱,没说什么时候还,王五在2023年5月1日要求赵六还钱,赵六没还,那么诉讼时效就从2023年5月2日起算三年。 不过,还有一个最长时效的限制,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但是存在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另外,诉讼时效还可能出现中断和中止的情况。中断就是已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中断事由存续期间,时效不进行,中断事由终止时,重新计算时效期间。中断的原因有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等。中止则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不可抗力(像自然灾害、军事行动等无法预见和克服的客观情况),或者其他阻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情况(如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等),时效暂时停止计算,等这些情况消失后,时效继续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