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交所得税怎么计算?


应交所得税,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或者个人按照法律规定需要交给国家的所得税金额。它的计算需要考虑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的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是计算所得税的基础。对于企业而言,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这里的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等多种形式。不征税收入一般是指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各项扣除则涵盖了成本、费用、税金、损失等。举个例子,如果一家企业一年的收入总额是1000万元,不征税收入有100万元,各项扣除总共是600万元,并且没有以前年度亏损,那么它的应纳税所得额就是1000 - 100 - 600 = 300万元。 对于个人来说,以综合所得为例,应纳税所得额是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比如,小李一年的工资收入是12万元,那么他的收入额就是12万元。如果他有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2万元,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1万元,那么他的应纳税所得额就是12 - 6 - 2 - 1 = 3万元。 在确定了应纳税所得额之后,就需要根据对应的税率来计算应交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一般是25%,但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等可能会适用更低的税率。个人所得税则根据不同的应税所得项目,适用不同的税率和扣除标准。例如,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以刚才小李的例子来说,他3万元的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按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来查找,然后进行计算就能得出他应交的个人所得税金额。 相关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税率等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则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计算方式、税率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