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是怎么算的?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涉及多个方面,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是基于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就是您的收入减去一些法定扣除项目后的金额。一般来说,工资、薪金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是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 这里的专项扣除,主要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五险一金”中个人缴纳的部分,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而专项附加扣除则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等六项。举个例子,如果您有子女正在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每个月就可以按照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条规定了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的意思是,把您的应纳税所得额分成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后再相加。 我们来举例说明具体的计算方法。假设小李每月工资收入为10000元,“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为1000元,有一个子女正在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可享受每月1000元的专项附加扣除。那么他的应纳税所得额就是10000 - 5000(基本减除费用) - 1000(“五险一金”) - 1000(专项附加扣除) = 3000元。对照税率表,3000元对应的税率是3%,速算扣除数为0,所以他当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是3000×3% - 0 = 90元。 除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也都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不过它们的计算方式和工资所得有所不同。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减除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按八百元计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减除费用按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计算。 总之,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要根据不同的收入类型,结合相应的扣除项目和税率来确定。大家在计算时要仔细核对各项扣除,确保计算准确。





